马自达并网看似顺利,需要解决的麻烦远没有这么“简单”。除了经销商的归属问题,一汽马自达旗下两款车何去何从,品牌“大框架”下的人员结构如何调整,都需要马自达这个“当家人”对市场、用户和合作企业有一个稳妥的交代。
文|王鹏宇
图|来源网络
“我们现在都合并了,月底或者下月初就会有‘马3’到店,周日有长安马自达的人给我们培训,到时候您可以来看一下”。在《车壹条》电话调查北京一汽马自达经销商情况时,这几乎是所有“一汽马自达”门店给出的统一答复。
一汽马自达“解体”,长安马自达“照单全收”,表面上看是一汽集团、长安汽车和马自达共同导演的“大团圆结局”,但是进展到执行环节后,一大堆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是逐渐浮出水面。
比如前不久网传一汽马自达经销商的“联名上书马自达”事件,就体现出马自达“壮士断腕”背后的巨大风险与窘境。
好在,从一汽马自达经销商的现状来看,“并网”这块硬骨头已经被啃得差不多了,现有南北马自达经销商网络整齐划一、同舟共济也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马自达需要解决的麻烦远没有这么“简单”,除了经销商的归属问题,一汽马自达旗下两款车何去何从,品牌“大框架”下的人员结构如何调整,都需要马自达这个“当家人”对市场、用户和合作企业有一个稳妥的交代。
“一马”团队大撤离,马自达全面“长安化”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二马合并”的最大影响就在于阿特兹和CX-4两款车型究竟还会不会存在,或是像坊间传闻一样悬挂奔腾LOGO上市销售?为打探清楚这个问题,《车壹条》在近日探访了一家位于北京的一汽马自达4S店。
虽然“并网”一事木已成舟,但是在一切流程“落听”之前,这家门店的经营一切如故:门前大广告牌是一汽马自达的,展厅内的阿特兹和CX-4是一汽马自达的,店内促销海报和宣传彩页照样是一汽马自达的内容,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像是有大事要发生。这似乎已经暗示,外界的热议和猜想并不靠谱。
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虽然这家门店的销售人员并没有透露过多“并网”的信息,但是谈及今后的产品结构调整,还是表现出了斩钉截铁的态度:停产不可能,挂奔腾标也不现实,最有可能的解决方式是,两款车的生产线从长春“打包搬迁”,在长安马自达的南京工厂生产。而原有的一汽马自达产能本身就属于一汽集团,充其量只需要“物归原主”。
“毕竟按照现在的产量,南京那边增加两款车完全不是问题。既然工厂设备都是自己的,那为什么不用呢?”
仔细想来,这个说法的确代表了当前最好的解决方案。首先,阿特兹和CX-4组成的产品矩阵看似“人微言轻”,实则至关重要。2021年上半年,马自达品牌在中国的累计销量是110362台。其中,长安马自达销量为73896辆,占品牌销量67%;一汽马自达累计销量36466台,占比为33%,二者的关系正好是2:1。
而在产品数量上,长安马自达在售车型为4款,一汽马自达是两款,比例刚好也是2:1。这说明,即便是在一汽马自达销量下滑严重的时间段,论单个车型对品牌销量的贡献,阿特兹和CX-4的战绩仍然是平均线以上,不论谁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停止两款车型的生产。
其次,按照长安马自达南京工厂初期的22万产能计算,如果马自达仍然保持与去年21.46万辆销量持平的水平,即便工厂不进行任何扩充,照样有能力接纳两款一汽马自达车型的生产任务,顺便还能盘活闲置产能,在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照此下去,他们实在没有理由做出“自断一臂”的事情。
当然,生产线的迁移也会伴随一些问题,比如搭建设备后需要重新“产能爬坡”;切换为长安马自达模式后,两款车型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也不会再是日本原装进口,而是会变成国内组装……这些多多少少,都会影响这两款车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和形象。
实事求是的说,不论是销售端还是品牌端的改变,都不足以让马自达在这场“整合”中付出多大代价。毕竟,经销商的核心目的是赚钱,消费者的愿望是买到心仪的车型,至于这个品牌的前缀是长安还是“一汽轿车”,其实都不重要。
而唯一有可能让马自达头疼的,就是如何处理好员工关系,如何妥善安置老员工“后一马时代”的就业问题,让这一长达16年的合作有一个“体面的退出”。但是目前看来,即便马自达和一汽集团都在努力平衡这件事,也很难处理到让每一名员工都满意。
《车壹条》从一汽集团内部获悉,得益于一汽马自达与一汽轿车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汽集团已经向很多前一汽马自达员工伸出了橄榄枝,一汽马自达公关、市场部中有不少员工都已经入职一汽奔腾,团队核心都撤回到了一汽集团的大本营中。
然而对于另一部分未被一汽集团重新接纳的员工,在领取了一定的赔偿遣散费用外,等待他们的结果只有另寻一个主机厂重头再来。当然,跟随马自达“南迁”也是其中一个办法,不过受限于南北两地生活差异过大,“强邀”老员工加盟长安马自达也并不现实。
都是“滥情”惹的祸
从品牌、渠道再到公司内部架构调整,马自达合并一事临近收尾,这家日系车企即将回到“一个合资公司”的时代,以更集中的资源继续“闯荡”中国市场。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没有追讨欠款,没有一地鸡毛的成功整合,可实际上却应验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教训。
最多允许成立两个乘用车合资公司,是中国在合资股比开放前给予外资品牌的政策,为的是让中国汽车市场环境变得更加良性。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外资企业都适合在中国用满这两个名额。
对马自达来说,它的技术和产品特长就是打造出色的运动性能,是家用车领域中“轻实用,重个性”的典型代表。可是在家用车市场快速腾飞的年代,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定义已经从“奢侈品”转为了代步工具,大多数人的购车偏好也就变成了空间大、配置多、乘坐舒适,最好还要省油……这意味着从品牌基因上,它本身就很难成为主流的“大众选择”。
明明知道这些的马自达不仅没有一心一意运作一家合资公司,反而要学丰田大众这些一线合资企业拓展第二家合资公司展现实力。回想起来,这其实就是标准的“打肿脸充胖子”行为。
退一万步说,即便马自达在华成立两家合资公司有自己的考量,但是在一汽马自达的运营上,马自达作为车型和技术的提供者,也明显存在不够“尽心尽责”的过错,始终不愿意用技术换取深化合作。
反过来,在合作中充当“代工厂”的一汽自然也不可能将马自达视作与丰田、大众平起平坐的合资子公司。久而久之,二者之间也就只剩下“貌合神离”的虚假姻缘。最终导致的一连串结果是,产品矩阵做不大,市场认知度提升不了,经销商盈利水平难以达标。
在此前走访中,经销商对客户冷眼相待,甚至靠修奔腾续命的行为,都是一汽马自达体系“抱恙”的典型例证。
回想过去,马自达在中国曾经一年卖出过30万,高光时刻的表现完全不亚于当时的一线合资品牌。如果他们早早选择深耕一家合资企业,持续优化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也就不会出现这种“尾大不掉”的事情。
可惜,如今的马自达也只能是“悔不当初”了。
13.99万2025款 改款 200TSI DSG飞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4.99万2025款 改款 300TSI DSG飞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5.89万2025款 改款三 300TSI DSG超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7.29万2025款 改款二 300TSI DSG卓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2.79万2025款 200TSI 手动飞越版
前置前驱 5挡手动 三厢车
13.99万2025款 200TSI DSG飞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4.89万2025款 改款 200TSI DSG超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4.89万2025款 200TSI DSG超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4.99万2025款 300TSI DSG飞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5.89万2025款 改款二 300TSI DSG超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5.89万2025款 改款 300TSI DSG超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5.89万2025款 300TSI DSG超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7.29万2025款 改款 300TSI DSG卓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7.29万2025款 300TSI DSG卓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2.79万2023款 200TSI 手动飞越版
前置前驱 5挡手动 三厢车
13.99万2023款 200TSI DSG飞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4.89万2023款 200TSI DSG超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5.49万2023款 280TSI DSG超越Lite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5.89万2023款 280TSI DSG超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6.09万2023款 280TSI DSG超越Plus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7.29万2023款 280TSI DSG卓越Plus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4.99万2023款 300TSI DSG飞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5.89万2023款 300TSI DSG超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17.29万2023款 300TSI DSG卓越版
前置前驱 7挡双离合 三厢车
新车指导价:12.79-17.2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