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庆文
图|来源网络
售28.89万-33.99万元,谁都想不到,第四代嘉华的定价居然与成都车展期间公布的预售价如出一辙。
一般来说,国内车企普遍愿意采用一个能“营造惊喜”的定价策略,即产品最终定价比预售价更低,但第四代嘉华偏偏不走寻常路。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定价惯例”,或许不少消费者已经对第四代嘉华有了价格预期,所以当价格真正公布的那一刻,他们的心情也可以理解——没有惊喜,自然也就丝毫感觉不到产品的诚意。
或许不光是消费者,不少媒体对此也持有相同的看法,要不然第四代嘉华在成都车展发布预售价时外界一片赞美,但最终售价公布之后却对其嗤之以鼻。
当然,如果为了营造所谓的“诚意”,从而在先前就将第四代嘉华的预售价定为30万元起,并在上市时降至28.89万元,外界能否看到“诚意”还不得而知,但不出意外的话就连预售期间的赞美也得不到,新车甚至还将彻底从外界的关注中抹去。
既是如此,是否营造“诚意”已经意义不大,无非是夭折和残喘的区别。
但话说回来,第四代嘉华当真如此不堪?
只看价格,第四代嘉华毫无诚意
站在消费角度来看,不看产品,只看定位和定价,第四代嘉华的确不便宜。
别克GL8,售价区间23.29万——53.39万元;
大众威然,售价区间28.68万——39.98万元;
丰田赛那,疑似定价27.68万——36.98万元;
起亚嘉华,售价区间28.89万——33.99万元。
不难看出,第四代嘉华的起售价最贵,它的自信来自何方?毕竟如今起亚在华的品牌溢价能力已经趋近于自主品牌。
当然,除了价格,第四代嘉华给出的购车福利也非常一般,参考曾经KX3傲跑、K5凯酷给出的包牌价政策,第四代嘉华仅仅带来了6次(3年之内)基础保养以及5年无息贷款,这样一来,这辆中大型MPV落地最低也要30万+。
相比之下,抛开还未上市的丰田赛那不谈,其中别克GL8虽然要加价提车,但幅度较小,低配车型甚至可以控制在26万落地;因终端存在优惠,大众威然低配车型的落地价同样不足30万。显然,第四代嘉华的定价足以吓退一众潜在车主,即便非它不选,也要等待终端优惠到来后再做定夺。
不看品牌,第四代嘉华可圈可点
但第四代嘉华的价格高就能代表没有产品力?倒也不然。
从产品层面来看,我们选择了第四代嘉华入门车型(售价28.89万元),与大众威然的入门车型(售价28.68万元)、别克GL8 ES的入门车型(售价31.79万元)进行对比,第四代嘉华的产品优劣一目了然。
需要声明的是,之所以没有选择别克GL8陆上公务舱车型,是因为其采用了扭力梁后悬架,在配置、定位层面偏低。既是如此,也可以这样理解,上文中称别克GL8比第四代嘉华便宜的说辞并不合理。
从配置层面来看,第四代嘉华主要多了膝部气囊、L2自动驾驶系统、双侧电动侧滑门、电动后备箱、真皮方向盘、仿皮座椅、主驾电动座椅、前排座椅加热、自适应远近光、后排遮阳帘功能,这些配置中大多数本不应出现在一辆入门级车型上,所以第四代嘉华入门即高配的产品属性是其他竞品遥不可及的。
动力方面,三者均采用2.0T发动机,分别匹配了7DCT、9AT、8AT,从动力输出、高级感层面来看,别克GL8更胜一筹,但三者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
在MPV用户最关心的空间方面,第四代嘉华由于整车形态更接近于SUV,且车身长度较短,所以内部乘坐空间不及别克GL8,包括腿部空间和头部空间,但略好于更接近SUV车型的大众威然。不过反观后备厢空间,却是第四代嘉华和大众威然的亮点,其中前者后排座椅可折叠隐藏,后者则与中大型SUV类似。
结合定价将配置、动力、空间进行对比之后,不难看出,嘉华仍然是具有一定产品力的一款车。
但嘉华更不要盲目自信,因为产品层面优异与否对于消费者而言意义不大,哈弗H6即便能在配置、动力、空间层面均吊打CR-V,它敢和CR-V卖相近的价格吗?品牌溢价能力是关键,而毫无疑问,在这方面起亚没有和大众、丰田相较高下的资本。
靠一波反向操作狂赚人气?
虽然第四代嘉华的价格没有达到消费者预期,但却依然有一定的诚意,毕竟其入门即高配。当然,消费者买车有时看重的不一定是配置,品牌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而起亚低端的定位已经深入人心,突然又推出高端产品的确很难令消费者接受,没有价格优势就已经输了一半,即便这个产品不一定没有性价比。
再者,第四代嘉华之后,北京现代即将带来全新MPV车型库斯途,新车同样定位为中大型MPV,尽管其车身尺寸偏小、内饰工艺粗糙、设计不被看好,但其预售价仅为17.58万元起,诚意是看得到的。需要注意的是,库斯途和第四代嘉华非同平台车型,但外界很容易将其二者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更反衬出第四代嘉华的不厚道。
当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东风悦达起亚也不容易,它不是真想借第四代嘉华大赚一笔,因为新车不是一款高度国产化的车型,而是制造成本偏高的CKD车型,所以它没有更多降价空间。
深谙MPV市场水火的东风悦达起亚自然明白这样定价意味着什么,仍执拗地导入新车或许已经不是寄希于取得销量上的突破,而是迫切希望借助此前嘉华高端的产品形象来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也正是因此,“以价换量”这种恶性循环也绝不能再次上演,唯有放手一搏,而它能做的仅仅是在第四代嘉华上用更丰富的配置向消费者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