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芯片紧缺的问题愈发凸显,8月乘用车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乘联会数据显示,8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为145.1万辆,同比下降14.8%,环比下降3.4%。
不过,尽管整体市场大幅下跌,但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增势喜人,8月销量达到25万辆,同比激增168.0%,环比增长12.3%。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17.1%,相较2020年5.8%的渗透率明显提升。
很显然,随着技术逐渐成熟、众多新产品推出,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汽车市场向新能源化转型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王朝系列”成就“比亚迪王朝”
8月,比亚迪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凭借88.1%的高增幅、66622辆的高销量,比亚迪成功跻身车企销量榜前十,位列第八位,创下了近几年月度销量的最好成绩。
从新能源车型销量榜单中可以看到,比亚迪共有五款车型上榜。其中,秦PLUS DM-i的销量达到12574辆;秦PLUS EV的销量为6909辆;汉EV销售6451辆;宋DM销售6196辆;唐DM的销量则为4924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DM-i车型的产能不足,消费者购车后普遍要等待3.5个月以上。由此可见,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型,尤其是DM-i车型已经大获成功,终端销售情况极其火爆。
在笔者看来,比亚迪当前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两项先进技术的落地。前者通过长条化大电芯的设计提升了电芯的体积能量密度,在安全和续航方面有着相对优秀的表现;后者则通过高效率的发动机、成熟的控制系统、更大的电池电机实现了对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兼顾。
也正因如此,比亚迪打破了多年来“C端卖不动”的魔咒。如今的比亚迪,已然在产品端、品牌端实现了双重突破,真正成为了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引领者。
新势力的较量进入新轨道
出乎意料的是,各大造车新势力在8月份的表现出现了明显分化。其中,理想的表现最为出色,理想ONE单月销量已达9433辆,距离月销过万仅一步之遥,并且位次提升至了第四位,大有后来居上的意味。究其缘由,除了新款理想ONE上市后产品力大幅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理想ONE选择的增程式路线规避了续航焦虑的问题,在当前的用车环境下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小鹏P7同样登上了榜单,以6165辆的成绩位列第十位。实事求是地说,虽然小鹏P7的排名不算高,但能够取得如此销量已经值得称赞,毕竟在其所处的细分市场中,还存在着比亚迪汉和特斯拉Model 3这两款相当强大的竞品车型。
而蔚来的表现则完全相反,旗下三款产品无一上榜,并且品牌总销量跌至5880台。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受疫情影响,蔚来零部件的供应严重受限,影响了交付量。此外,此前的“驾驶辅助系统失灵事件”或许也对其销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颇为讽刺的是,同样出现过驾驶辅助系统失灵的特斯拉,却依旧热销。Model Y 8月销量达到11576辆,高居第二位,并且,其订单量比较充沛,交付周期达到了6-10周。Model 3虽然没有上榜,但并不是产品原因,而是特斯拉上海工厂当前生产的车辆主要供给出口。数据显示,特斯拉8月的出口销量达到了31379台,而国内消费者购买Model 3,交付周期则在一个月以上。
代步车市场开始“内卷”
除了比亚迪和各大新势力的产品,其余上榜车型大多都是入门级的电动车。而它们的热销,原因也都大同小异。一方面是价格低,比如宏光MINI EV、奔奔EV、科莱威等,要么指导价就已经很便宜,要么终端优惠较大,总之价格极具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大厂出品”。与此前风靡大江南北的“老头乐”不同,当下热销的入门级电动车都是大品牌推出的产品,其品质远优于老年代步车,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不过,笔者发现,近来出现了很多抄袭宏光MINI EV的产品。不可否认,当前的入门级电动车热度较高,只要产品价格低、性价比高,获得市场认可并不是一件难事。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汽车市场早已过了野蛮生长的年代,抄袭最终伤害的还是品牌自身,这种行为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某些车企只想赚够一波就跑路,笔者也奉劝一句,如今的消费者远非十年前的消费者可比拟,对于汽车的认知度已经大幅提升,不尊重市场的产品,最终只会被市场抛弃。
写在最后
汽车市场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已是时代大势,在这一关键的变革期,比拼的是电池、补能、智能等技术。庆幸的是,中国品牌这一次走在了行业前列,与外资品牌竞争已不落下风。但达到彼岸的路该如何走,仍然需要中国品牌继续探索,也希望中国品牌能够带来更多的惊喜。